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Information Disclosure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建设教育强县,促进德保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阶段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促进全县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按照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结合我县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一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县按照自治区、百色市关于教育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全县有幼儿园116所,3—6周岁儿童入园率为73.5%,学前一年(6岁)入班率为81.5%,全面完成了学前入园率目标任务。逐步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和骨干,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县直一幼、县直二幼分别于2013年3月和7月先后通过市级、自治区级“示范性幼儿园”达标评估验收。我县以被列为“自治区县域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加快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十二五”期间,我县共投入4321.11万元,完成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7所,增设附属幼儿园72所,公办幼儿园资源进一步扩大,办园规模大幅度提升,幼儿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县列为“自治区学校布局调整综合试点县”,我县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逐步撤并了部分中小学校,全县村完小以上小学从原有的168所减少到现在的50所,乡(镇)初中由18所减少到14所,基本形成了布点均匀、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学校发展新格局。同时,切实做好“两基”攻坚工作,2015年全县小学入学率为99.61%,升学率为99.91%;初中入学率为97.06%,初中教育完成率为97.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8.02%。2014年,我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工作通过市级督导评估验收,2015年10月,我县顺利通过百色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级复核评估验收。
——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县德保高中办学规模和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7.86 %。“十二五”期间,德保高中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2015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率为46.9%,排在百色市同类学校第三名。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职业教育实现新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投入职教攻坚经费3162.19万元,极大地改善了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学校坚持“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强化学校管理,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十二五”期间共向社会输送了2000多名合格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并先后顺利通过百色市、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达标”评估验收。
——特殊教育取得新进步。“十二五”期间,我县投入540万元新建1所特殊教育学校,并于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2013年,自治区教育厅将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列为第三批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立项建设学校,投入345万元建设特殊学校律动室、心理治疗室等功能室,积极实施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资源全覆盖。2015年,全县三残适龄儿童180人,入学156人(其中就读于县特殊教育学校98人),三残适龄儿童入学率85.9%。
——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县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2012至2014年,全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53024万元、55544万元、5931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9%、4.75%、6.78%,三年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拨款分别为17892万元、19559万元、2125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39%、9.35%、8.67%;三年的增长比例均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三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5244元、5718元、6286元,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102.9元、103.5元、107元,教师年人均工资分别为34822元、43471元、49089元,三年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年人均工资均比上年增长。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县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校舍安全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建设184所学校312个单项工程,总建设面积3325347.6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3659万元。截止目前已实施112所学校264个单项工程,总建筑面积225571.8平方米,完成计划总面积的67.8%;总投入32420万元,完成计划投入的74.3%;已竣工验收交付使用247个单项工程,完成单项总数的79.2%,竣工验收合格率100%。具体项目实施情况如下:
1.义务教育。规划建设项目已实施88所学校173个单项工程,总建筑面积156140平方米,完成计划总面积的79.6%。总投入23421万元,完成计划投入的98.1%。已竣工验收交付使用158个单项工程,完成单项工程总数的87.3%。
2.学前教育。规划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19所,总面积46480平方米,计划总投入7595万元。“十二五”期间已实施8所学校9个单项工程,总建筑面积22504.2平方米,完成计划总面积的48.4%。总投入3233万元,完成计划总投入的42.6%。已竣工验收交付使用8个工程,完成单项工程总数的42.1%。规划建设农村附设幼儿园70所,总面积12647.6平方米,计划投入1350万元。已全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3.高中教育。规划建设教学楼2栋4100平方米,综合楼1栋8047平方米,学生宿舍楼4栋12000平方米,通用技术楼1栋4026平方米,计划总投入4226万元。到目前止,已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教学楼2栋,宿舍楼1栋,综合楼和2栋学生宿舍楼正在装修,通用技术楼正在招投标。
4.职业教育。规划新建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楼2596平方米,厕所581平方米,综合楼10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1000平方米,计划总投入621万元。“十二五”期间所规划的所有项目已全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完成率100%。
5.特殊教育。计划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食堂各1栋,总建设面积3930平方米,计划总投入493万元。“十二五”规划的所有项目已全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完成率100%。
“十二五”期间,全县初中有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43049 平方米,生均3.97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128891平方米,生均11.90平方米;小学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143216平方米,生均6.03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292540平方米,生均12.31 平方米。全县初中生均图书 37.91本,生机比为12.1:1;全县小学生均图书29.70本,生机比为15.13:1,基本达到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我县完善和推进以公开选拔为主要形式的校长任用机制,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校长监督评价机制,健全完善后备干部培养制度,有效解决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培养问题。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共计招收特岗教师229人派往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任教。同时,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度,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高。加快实施职业学校“双师型”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加大全县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实行了“国培计划、全员培训、专项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薄弱学科培训”五训并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以“三爱”、“三让”、“三全”教育为重点,以建设和谐校园为主要内容,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成效明显。苏雪美等2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农赤卫等3位教师被评为广西特级教师。梁华领等20位教师被评为“八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陆荣苏等173位教师被评为百色市“优秀教师”、“师德标兵”。
至2015年,全县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10年的97.3%提升至98.3%;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5年的97.8%提升至99.4%;普高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5年的91.3%提升至97.3%。
(二)“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经验
——强化政府责任,加强领导。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着力解决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依法治教。
——坚持科学发展,求真务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准确分析和把握教育实际,大胆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用创新的办法和发展的眼光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不断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坚持以人为本,改进作风。树立良好的政风、校风、教风和学风,用优良的工作的作风树立形象,用教育发展业绩凝聚人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统筹兼顾,扎实推进。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实现教育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三)“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德保教育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薄弱。城区中小学学校普遍存在校园占地面积小,校舍紧张,“大班额”、“幼儿入园难”等问题突出。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简陋,教学设备陈旧,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普通高中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薄弱。全县仅有自治区示范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幼儿园1所。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不足,宿舍紧缺,学生食堂面积小,设备较简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不够均衡。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校舍、教学设备与城区学校存在较大差距,教学质量差距较大。农村教学点分散、规模小、质量低,教学点达111个,占全县小学总数的68%。城区学校资源有限,满足不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增多以及家长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任务艰巨。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经济困难、监护不力和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初中学生辍学率偏高。部分农村初中辍学率超过国家规定的3%以内的控制标准。
——教师队伍结构“老龄化”。新聘录用高校毕业生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为突出,全县小学专任教师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总数的30%,35岁以下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7%。农村中小学校英语、地理、生物、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紧缺。县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
(四)“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迎来的有利环境
1.从外部条件看,《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未来5年,全面实施广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发展工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工程、高等教育特色化上水平工程、学前教育发展工程、教育队伍强质增量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育扶贫富民工程等八大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其中,德保作为全国农村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全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试点县、学校布局调整综合试点县和教师周转房试点县等等,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给予德保教育改革和发展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2.从内部条件看,按照《中共德保县委员会德保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德保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广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实现德保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和强大人才支撑,这就更需要德保教育为改革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力量源泉。因此,德保教育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必须正确分析形势,科学规划,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第二节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教育强县、人才强县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拓宽教育投融资渠道,实现全社会教育固定资产投入和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显著增长,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快速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进现代新德保科学发展新跨越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三节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教育发展规划是促进全县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规划之一,要强化规划的引导功能,高度重视规划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县委、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德保教育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媒体导向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全县要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尊师重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优先发展。一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问责机制,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增长;在校生均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教育附加费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全县生产总值的4%,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倡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扩大教育社会投入。二是加强教育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建立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级各类专款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户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在投放及使用方面,向薄弱学校、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倾斜,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用好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工作,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各类教育硬件建设水平。三是完善各级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落实国家各项扶贫助学政策,加大对义务教育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健全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畅通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渠道。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推进教育公平。
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一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实行多元化办学,实施集团化和规模化办学。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学校改扩建,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的校长公开选聘制度,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校长考核奖励办法;完善教职工聘用新机制,加强考核,促进教职工有序合理流动,实现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促进校长治校、教师治学的学校管理文化建设。三是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逐步建立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选拔机制,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增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督的客观化、公正化和科学化,使督导评估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性。
坚持依法治教,完善督导评价机制。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严格依法治教,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治学;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力度;完善教育质量评估考核制度,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校外第三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增强学校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节 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自治区、百色市及我县教育发展精神,按照《德保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广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的决策部署,以综合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公平、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为核心,以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中心,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认真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发展工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工程、学前教育发展工程、特殊教育提升发展工程、教师队伍强质增量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育扶贫富民工程等八大重点工程,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基本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增强教育较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科技和环境教育,全面开展与学科课程相衔接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和课程建设,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保障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的规范管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一批城区和乡(镇)幼儿园,逐步扩大公办幼儿园资源和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的比例,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资源。通过集团化办园形式,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按国家标准新建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调整、推动现有民办幼儿园上等级、提质量、出特色,促进民办幼儿园高质发展。到“十三五”末期,多元普惠幼儿园达40所。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县民办幼儿园在园(班)儿童比重达到90%。到2020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5%以上,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90%以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到2020年,基本消除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配足应有的教育资源。实行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师资培训,扩展优质教育覆盖面,深入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通过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在教学、师资和教科研等方面加强城乡校际间的合作与帮扶,实现城乡学校教育资源交流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均衡发展。到2020年,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8%,年控辍保学控制在2.5%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2%以上。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满足需要”的原则,加快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建自治区示范校的步伐,尝试实行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残疾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到2020年,全县适龄智障、视障、听障及语言障碍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
——普通高中教育。实施普通高中强基提质工程,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师资培养、学生发展、教学研究、学校设施和设备建设及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内涵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立普通高中优质率增长的长效机制。拓展普高优质教育资源,到“十三五”末期,通过打造优质普通高中,推动全县普高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不断提高普通高中学校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学校设施设备配置达到自治区示范高中的标准。到2020年,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3700人,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积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到“十三五”末期,从根本上扭转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比达1:1,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并保持在95%以上;开展企业职工职前职后培训、下岗转岗人员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不少于4000人次,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不少于2500人次。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民族教育。贯彻落实民族教育方针,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团结互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加强壮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使全县民族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步发展,努力提高民族素质。
第二章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培训课程体系,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推进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德育目标,切实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实施中小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程,广泛开展创建“领导班子建设好、思想道德教育好、运动阵地好、教师队伍好、校园文化好、校园环境好”的“六好”文明校园活动,构建可操作、可推广、易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实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质量提升工程,组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专家队伍,切实加强思想品德课的管理,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节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坚定不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加强国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关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选择,鼓励个性发展,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加强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
加强社会实践,推动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活动。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劳动教育教材,保障劳动实践锻炼时间,强化劳动教育评价与考核,加强劳动教育研究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实训场所建设,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节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载体和方式,探索广西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课程。运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具有广西特点、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创建一批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构建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满足需要的壮汉双语教学体系。
第四节 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加强体育。推进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体育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校内锻炼一小时。不断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指导学生科学增加营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健康习惯。
加强美育,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配齐学科教师,开足规定的音乐美术课程,保证学生掌握基本艺术知识和具备必要审美能力,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一两门艺术爱好。着力解决学校艺术教学和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的问题。继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办好校园艺术节,丰富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美感体验,提高欣赏美创造美能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珍爱生命意识和抗挫折能力。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实现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心理辅导室全覆盖。切实发挥高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第一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开展创新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推行学区化办学、集团化办学,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内课程教学和师资等优质资源共享。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服务一线教学的能力,切实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构建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相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技术进步同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实行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创新职业精神培育机制,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重视传承、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节 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推进民办教育管理。建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推动民办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鼓励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开展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加强规范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收费、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办法,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财务监管、风险防控与准入退出机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秩序。
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依法在用地、税收、规费、融资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更优惠的政策。构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平等参与竞争的制度平台,加快破除制约民办学校公平竞争的政策障碍。保障民办学校及其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支持发展一批品牌化、连锁化的民办教育集团。
第三节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将教育信息化纳入自治区和百色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改造并完善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德保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共享与服务体系,构建教育信息化支撑与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县教育信息化全覆盖。计划投入1070万元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和“优质资源班班通”项目建设,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建成校园网,外部基本普及宽带上网。中心校、初中以上学校实现多媒体终端进入普通教室。全面提高师生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实施中小学计算机教室更新工程,到2020年,全县实现生机比小学达到30:1,初中达到15:1,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达到70%以上,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以促进教育教学应用为目标,通过引进购买、收集整理等形式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通过自主研发等形式,逐步建立适应教育科研、教学需要、学科全覆盖、与现行教材同步的教学资源库。
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加强教育信息化系统管理,积极做好规划、评价、安全和标准化建设工作。建立全县教育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教育管理机构信息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无纸化。
第四章 优化教育结构
第一节 发展学前三年教育
完善政府投入,扩大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扩大城乡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率,解决“入园难”问题,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建设一批管理有亮点、教学有创新、社会认可度高的品牌幼儿园,积极推进全县合格幼儿园和自治区、市示范幼儿园的创建工作,到“十三五”末期,20%以上乡(镇)公办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其余公办幼儿园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园标准。加强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实践的研究和指导,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当前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发〔2011〕20号)精神,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扩大城乡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到2018年,全县每个乡(镇)建成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的比例。“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6所园舍活动及辅助用房及设备采购,计划建设面积20582平方米,计划投入4117万元(含设备购置);计划新建县城幼儿园4所,每所容纳幼儿600人,需建园舍活动及辅助用房及设备采购,建设面积30400平方米,计划投入6240万元,需征地72亩。
第二节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切实履行控辍保学职责。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坚持流入地公办学校接收为主,优先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农村教师队伍补充、培训机制,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教师交流轮换制度。继续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重视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办学。
继续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实施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项目工程,计划建109所学校的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食堂等,计划建设面积157617平方米,计划投入26797万元。二是实施偏远地区适当集中办学建设项目。计划新建县城小学4所,每所容纳学生1500人,需用地72亩,需教学用房及生活用房等建校舍16500平方米。4所需用地288亩,需建校舍共66000平方米,计划投入14200万元。计划新建县城初中1所,容纳学生2000人,需用地102亩,计划建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等校舍28000平方米,计划投入7100万元。
第三节 提升高中阶段教育
深入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继续扩大德保高中与区内外优质学校学习交流,引进区内外普通高中优秀教育研究成果,倡导德保高中立足本地特色、地域特点、学生成长规律与教学现状,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和教学特色的普通高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优化配置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通过实施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计划建通用技术楼,总计划建设面积4026.32平方米,计划投入620.371397万元。计划新建县城高中1所,容纳学生3000人左右,需用地227亩,计划建教学用房及生活用房等校舍45160平方米,计划投入12183.79万元。
新建高中项目明细如下:
1.教学区总建筑面积218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总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综合楼总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合班教室总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2.生活区总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由1栋4层食堂组成。
3.办公区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由1栋4层办公楼组成。
4.宿舍区:其中学生宿舍楼总建筑面积13750平方米、教室周转房总建筑面积2160平方米,由4栋6层学生宿舍楼、1栋6层教室周转房组成。
5.运动区:室外运动区占地面积为35720平方米,包括:一个标准足球场、400米跑道路、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看台升旗台等。平面布置详见建筑规划总平及区位图。
6.其他:门卫室50平方米、配电房100平方米。
建设内容包括:建筑工程、装饰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消防工程、智能化系统、室外体育运动场、道路工程、室外地坪绿化、围墙、挡土墙、大门、土石方工程等相关配套设施。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县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按照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标准,计划在县职业技术学校分校区新增用地90亩,建成占地面积135亩的功能齐全的新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将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主校区置换成1所小学。同时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县职业技术学校现有的师资、设备等优势开展教师全员培训,重点建设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发挥示范及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打造成广西职业教育品牌。
深入实施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品牌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立交桥”,整合县城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统筹规划县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重点打造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特种动物养殖等专业,切实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有效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支持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办校进厂、企业办校等多元化产教融合模式,建立中高职贯通、普职教融通、初中渗透职教、校企深度合作的职教办学长效机制,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有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五节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
加强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学学校建设,完善教学楼、康复楼等基础设施。拓展特殊教育体系,逐步向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延伸。加强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逐步建立从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满足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多元化的需求。
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创建自治区示范校为契机,落实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建设项目,“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综合楼920平方米,计划投入157万元;计划采购康复设备一秕,计划投入308万元。进一步完善教学楼、康复楼等基础设施,积极探索职教与特教相结合的路子,力争建成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
第五章 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第一节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课堂纪律、考试纪律、生活纪律,树立良好校风校纪。积极组织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与学习习惯,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构建教育信用体系。着力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完善诚信考试管理体系,加大对考试违纪、学历造假等失信违约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创建平安校园。完善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教育系统防灾减灾能力。开展教育系统稳定风险评估和监测。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食品、人身、设施和活动安全,构建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建立学校责任事故制度化、法治化的解决程序和办法,确保学校正常办学秩序。
第二节 改善社会育人环境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全面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强化学校主体责任,加强社会责任,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家庭教育的研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展校园及周边文化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优化净化语言文字环境。积极推进国家语言保护工程建设。
第三节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教育全过程。加强节水、节电、节粮教育,将节约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有机渗透,全员育人。结合节能宣传周、世界粮食日、全国爱粮节粮宣传等,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开展可持续教育,培育学生生态文明观,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生活习惯,引领社会绿色风尚。
第四节 建设绿色校园
制定绿色校园评价标准,提高校园绿化水平。修订和落实学校建设标准,强化绿色节能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学校节能环保水平。加强节能运行管理和监督评价,形成有利于节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第五节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改进各级各类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考查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防止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成长成才。
第六章 促进教育公平
实施教育扶贫富民工程
完善落实学生各类资助政策。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积极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学前教育入园补助金资助政策,大学贫困新生入学补助政策和助学贷款政策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不断提高学生的资助水平。
做强职业教育扶贫平台。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学校与企业开展人才“异地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在专业设置、职业培训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重点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特种动物养殖等特色专业,提高我县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吸引力,提高办学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让新生劳动力和贫困地区群众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学习实用技术,到城镇就业,获取稳定收入,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从根本上解决全县群众脱贫致富问题。
第七章 实施教师队伍强质增量工程
第一节 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强化政府责任,安排编制、经费,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及时研究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基本适应德保教育发展的教师培养、补充、转岗和流动机制,保持教师新进、退出数量基本平衡。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双师型”队伍建设,重视引进和培养高校创新新型人才。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免费定向培养计划”、“农村教师岗位补助计划”,鼓励教师到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贫困边远学校任教,补足农村中小学英语、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心理等紧缺专业教师。“十三五”期间,计划招录特岗教师300名以上,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全科教师200名以上,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用教师200名以上,力争到“十三五”末期把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县职业技术学校聘用(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专兼职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十三五”期间,全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60%以上。
第二节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把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水平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岗位聘任、奖惩、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定期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树立和宣传师德模范,以典型引路,不断把师德师风建设引向深入。
第三节 健全教师培养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素质提升工作,采取教师脱产进修、短期集中学习、远程网络培训、对口交流帮扶等办法,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把教师培训、教师交流、教师岗位补助等项目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落实专项保障经费。实施每三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计划。依托“国培”、“区培”等培训项目,“十三五”期间,组织全县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培养500名中青年教师成长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骨干教师,培养250名教师在本市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启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重点培养100名优秀校长。鼓励校长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实践和理论,努力成为创新型教育教学专家。
第四节 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继续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关爱教师身心健康。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学校工作的教师,在补贴、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第五节 建立健全教师发展性考评体系
完善考评体系,建立教师考评、教师自评和互评、家长学生评价的上下联动、又有互通的科学考评体系,全方位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业绩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先评优、年度考核、绩效工资的主要依据,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调动广大教师努力工作、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第六节 提高教师待遇
强化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依法依规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分类指导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工作。健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规定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加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实施力度,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多渠道解决教师住房困难,加快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
第八章 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一节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能力。推进党的建设工作主体责任落实。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强化学校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加强对中小学和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统筹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群团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反腐倡廉制度,落实廉政风险防控举措,全面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干部,强化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强化执纪监督问责,加大案件查办力度,锲而不舍正风肃纪,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政治生态。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加快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优化教育行政审批程序,强化审批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推行清单管理方式,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全面公开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依法履行教育行政管理职权,加强教学指导、教师培训、基建保障、校园安全纠纷调处、就业指导、质量监测评估、教育涉外机构信息、教育教学基本资源等政府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指导、服务职能。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公开。开展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执法人员队伍建设,规范和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程序。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遵循法定职权与程序,运用行政指导、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手段,依法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教育法律和政策有效实施。完善教育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完善教育行政调解、复议、诉讼处理机制。
全面深化依法治校。稳妥推进学校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落实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明确职责分工、议事规则。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全面落实“一校一章程”,建立完善学校依章办学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办法,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全面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行中小学校家长委员会制度。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和救济途径。
深入开展教育普法。以多种形式推进教育系统全体干部、学校管理者、教师全员法治培训。落实全县各级各类人员学法制度,着重增强法治观念,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方式开展工作能力。加强中小学校法治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全面加强学生法治教育,将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运用网络等媒介,加快优质法治教育资源的普及与推广。
第三节 保证教育经费稳定增长
强化政府教育投入责任。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并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提高经费使用绩效。建立健全各类教育资金管理制度和相关项目管理办法,切实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及中期财政规划,强化预算约束。加快预算执行和教育项目进度,全面开展预算绩效评价,进一步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教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四节 加强教育督导评估
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建立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强化督学责任区建设,实行督学责任制,督促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建立和完善科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体系,完善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报告发布制度,建立健全公示、公告、约谈、奖惩、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健全问责机制,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评价。大力培育专业教育评估机构,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建立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制定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资质认证标准。
第五节 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教育重大工程项目的统筹管理和规划指导,及时研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强化责任落实,把教育重大工程项目列为绩效考核重要内容。
附件:德保县“十三五”规划教育建设项目计划表
附件 德保县“十三五”规划教育建设项目计划表 | |||||
序号 |
项目建设学校 |
建设内容 |
建筑面积(㎡) |
计划投入资金(万元) |
规划建设时间 |
|
…… |
|
203734.09 |
50835.96866 |
… |
1 |
实验小学 |
综合楼 |
4014.56 |
785.68969 |
2016年 |
2 |
城关镇汉龙村汉龙完小 |
教学综合楼 |
4863.24 |
812.231559 |
2016年 |
4 |
德保县马隘镇中心校 |
学生宿舍楼 |
836.6 |
175.660926 |
2016年 |
5 |
德保县城关镇汉龙完小 |
学生宿舍楼 |
2791.1 |
559.476426 |
2016年 |
6 |
德保县东凌乡朴圩中心校 |
综合楼 |
1292 |
217.453529 |
2016年 |
7 |
德保县东凌乡仁和完小 |
教学综合楼 |
1405.5 |
237.507438 |
2016年 |
8 |
德保县龙光乡那练村那 教学点 |
教学综合楼 |
1236.64 |
223.290999 |
2016年 |
9 |
德保县燕峒乡初级中学 |
教学综合楼 |
1680 |
315.828608 |
2016年 |
10 |
马隘镇多孟完小 |
教师周转宿舍 |
368.06 |
72.891271 |
2016年 |
11 |
那甲镇多睦完小 |
教师周转宿舍 |
298.78 |
63.950959 |
2016年 |
12 |
巴头荣纳小学 |
学生宿舍楼 |
282.2 |
45.894827 |
2016年 |
13 |
龙光乡妙怀完小 |
学生宿舍楼 |
561.36 |
115.891293 |
2016年 |
14 |
荣华初中 |
综合楼 |
1098.8 |
195.818188 |
2016年 |
15 |
马隘镇中心幼儿园 |
教学活动及辅助用房 |
3155.21 |
539.613519 |
2016年 |
16 |
都安乡中心幼儿园 |
教学活动及辅助用房 |
1389.04 |
262.015312 |
2016年 |
17 |
朴圩中心幼儿园 |
教学活动及辅助用房 |
2150.76 |
284.86663 |
2016年 |
18 |
兴旺中心幼儿园 |
教学活动及辅助用房 |
1895.61 |
344.519952 |
2016年 |
19 |
燕峒中心幼儿园 |
教学活动及辅助用房 |
1429.53 |
226.023559 |
2016年 |
序号 |
项目建设学校 |
建设内容 |
建筑面积(㎡) |
计划投入资金(万元) |
规划建设时间 |
20 |
荣华中心幼儿园 |
教学活动及辅助用房 |
1981.52 |
422.838506 |
2016年 |
21 |
德保县第三幼儿园 |
教学活动及辅助用房 |
6680 |
954.617244 |
2016年 |
22 |
德保高中 |
通用技术楼 |
4026.32 |
620.371397 |
2016年 |
23 |
德保县第四幼儿园 |
教学活动及辅助用房 |
6000 |
1205.372619 |
2017年 |
24 |
德保县第五幼儿园 |
教学活动及辅助用房 |
6000 |
1206 |
2017年 |
25 |
德保县第六幼儿园 |
教学活动及辅助用房 |
6000 |
1206 |
2017年 |
26 |
德保县敬德镇中心校 |
综合楼 |
893.76 |
162.88417 |
2017年 |
27 |
德保县东凌乡中心校 |
综合楼 |
996.16 |
180.8919316 |
2017年 |
28 |
德保县足荣镇初级中学 |
学生宿舍楼 |
1208.84 |
237.778676 |
2017年 |
29 |
德保县龙光乡大邦村大邦教学点 |
教学综合楼 |
942.48 |
171.978789 |
2017年 |
30 |
德保县都安乡三合村完小 |
教学楼 |
989.12 |
187.919063 |
2017年 |
31 |
德保县巴头乡初级中学 |
综合楼 |
1100.36 |
243.8077477 |
2017年 |
32 |
德保县荣华乡中心校 |
学生宿舍楼 |
1048.1 |
208.889371 |
2017年 |
33 |
德保县马隘镇隆华村完小 |
教学综合楼 |
1196.16 |
203.915959 |
2017年 |
34 |
德保县敬德镇陇洞村完小 |
教学综合楼 |
1193.92 |
209.872294 |
2017年 |
35 |
德保县城关镇汉龙村汉龙完小 |
学生食堂 |
1264.4 |
200.898142 |
2017年 |
36 |
德保县巴头乡荣纳村荣纳教学点 |
教学综合楼 |
1337.8 |
184.880412 |
2017年 |
37 |
德保县马隘镇多孟村完小 |
教学综合楼 |
996.16 |
182.897652 |
2017年 |
38 |
德保县汉龙完小 |
餐厅、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等 |
4855 |
1989 |
2017-2018年 |
39 |
第二高中 |
教学用房及生活 用房等 |
45160 |
12183.79 |
2018年 |
40 |
德保县第四初中 |
教学用房及生活 用房等 |
43795 |
12325.74 |
2018年 |
序号 |
项目建设学校 |
建设内容 |
建筑面积(㎡) |
计划投入资金(万元) |
规划建设时间 |
41 |
德保县那甲镇中心校 |
学生宿舍楼 |
1200 |
204 |
2018年 |
42 |
德保县都安乡伏山村完小 |
教学综合楼 |
1000 |
168 |
2018年 |
43 |
德保县东凌镇多乐村完小 |
教学综合楼 |
1000 |
175 |
2018年 |
44 |
德保县荣华乡紫巴村完小 |
教学综合楼 |
1100 |
185 |
2018年 |
45 |
德保县东凌镇唐日完小 |
教学综合楼 |
1150 |
193 |
2018年 |
46 |
德保县隆桑镇北站教学点 |
教学综合楼 |
430 |
75 |
2018年 |
47 |
德保县东凌镇达模完小 |
教学综合楼 |
1000 |
168 |
2018年 |
48 |
德保县第四小学 |
教学楼、办公楼及学生宿舍楼等 |
9480 |
3233 |
2018年 |
49 |
德保县第五小学 |
教学楼、办公楼及学生宿舍楼等 |
9480 |
3233 |
2019年 |
50 |
德保县第六小学 |
教学楼、办公楼及学生宿舍楼等 |
9480 |
3233 |
2020年 |
Copyright www.aiyuzerenfengxianguanlijiankangjiaoyu.com 2010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识别码4510240001
主办单位:德保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德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桂ICP备10005636号 百公网安备4526010051
地址:广西德保县莲城大街26号 邮政编码:533700 电话:0776-3822102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站浏览量统计: